超2亿台家电将报废!回收企业满负荷运转,为何没得赚?

2022年04月21日

作为世界最大的家电生产国与重要的消费国,眼下我国正处于家电报废的高峰期,按照每年超20%的淘汰率测算,预计今年我国将有2亿多台家电报废。随着人们对于老旧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需求的日趋增加,“以旧换新”销售也就成为了主流。

今年超2亿台家电将报废 以旧换新销售占比持续提升

在深圳南山区的一家家电卖场,李女士正准备购置一些新家电,她告诉记者,自己家里的冰箱、洗衣机等家电已经用了十几个年头,属于超期服役,因此这个家电卖场“以旧换新”的活动让她格外关注。

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,我国家电保有量已超过21亿台,部分家庭正在使用的家电产品,是在2009年至2013年间开展“家电以旧换新”和“家电下乡”等消费刺激活动时购买的。根据大家电8-12年的安全使用年限,这部分家电即将或者已经进入了淘汰期。

如今我国家电行业已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,家电需求以换新为主。在绿色消费理念带动下,各地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、鼓励家电“以旧换新”的消费补贴政策,让“以旧换新”消费占比逐年提升。

家电回收拆解企业满负荷运转 但仍面临成本倒挂问题

由于废旧家电处理收益不明显。因此,在家电报废高峰期来临之际,从事回收拆解的相关企业虽然开工忙,但很难挣到钱。

下午2点,在位于广东汕头的一家废旧家电拆解企业,工人们将冰箱压缩机、磁条、挡板、灯泡等附件拆除后,一台台冰箱就被传输带送进拆解线进行整体破碎,最后出来的就是塑料、金属等不同原料。像这样的拆解线,整个工厂总共有8条,包括电冰箱、洗衣机、电视机、空调四个类别。

广东汕头某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:公司现在拆解量每天是6000台到8000台,基本上属于满负荷运作,但即使是这样,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。我们规划在两年之内建设新的拆解基地,拆解资质量从209万台扩大到300万台。

即便眼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,但企业负责人却开心不起来,因为目前整个行业的现状是,正规拆解企业拆解成本高于收入,仍要靠国家基金补贴支持。2012年,国家出台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》,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原则,通过向家电生产商、进口商征收处理费用,补贴给正规拆解处理企业。至今,共有5批109家处理企业列入基金补贴企业名单。

广东汕头某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麦伟强:拆解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回收成本比较高,这样会导致拆解企业拆解出来的销售实现倒挂,以空调为例,回收一套空调是470元,拆解之后实现的销售是420元,这里会存在50元的倒挂,所以国家对合规拆解企业的补贴至关重要。

据了解,基金补贴是废旧家电拆解企业能盈利的关键。然而,“四机一脑”基金征收标准一直为2012年的每台7元到13元,目前对拆解企业的基金补贴为每台25元到100元,基金收支严重不平衡。同时,基金补贴的回款存在滞后期,目前发放的基金补贴只到2018年的第一季度,因此,导致企业虽然在账面上盈利,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现金流。

同时,基金补贴在2016年、2021年分别进行了一次调整,企业能获得的基金补贴大幅减少,比如14寸以上且25寸以下CRT电视机补贴从60元/台减少到40元/台;空调从2016年的130元/台,减少到100元/台,这也给相关企业发展带来了压力。

废旧家电私拆危害虽大却难禁止
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虽然家电行业各环节已经初步形成“以旧换新”业务协同生态模式,但是目前仍有大量废旧家电被不规范的回收站回收拆解。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私拆废旧家电又有什么危害呢?

记者在深圳对一些市民进行随机采访时发现,不少消费者并不了解正规的家电回收渠道,也不清楚非正规回收的危害,他们往往抱着“图省事”的心理选择了非正规回收渠道。

正规渠道与非正规渠道的回收价格差,也是导致一些废旧家电无法进入正规渠道的一个原因。以一台1.5匹的挂机空调为例,在京东某回收平台上的价格为95元,而通过废品回收往往能卖到三四百元。

《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2020》显示,我国电子废弃物实际收集和再循环率仅为40%。然而,家电中除了铜、铝、钢材和塑料等原材料,还会普遍使用到制冷剂、发泡剂、显像管、荧光屏、水银继电器等配件,不规范回收处理废旧家电,会对人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危害。

广东汕头某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许楚锐:以废旧空调为例,我们现在回收回来的废旧空调里面对环境危害最大的是它的制冷剂,它是氟利昂,是一种可以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,普通的小作坊不会对它做收集,直接排放。

近期,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《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》,让传统家电生产厂商参与更多家电回收的环节。业内人士认为,推行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,有助于推行一套新的回收体系,减少前端非法拆解的可能性,降低环境风险。


原标题:超2亿台家电将报废!回收企业满负荷运转,还有补贴加持,为何却没得赚?如何破局?

来源:央视财经

免责声明: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,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、排版、编辑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


Baidu
map